瀏覽:人次
Published on : Jul 17th 2014
以波蘭傳統(tǒng)民間工藝剪紙圖案作裝飾的上海世博會波蘭館外墻由防水木板通過鐳射激光切割而成。展館引人入勝的視覺造型使其在白天奪人眼球,夜晚時得益于獨特的內(nèi)部照明設計更愈發(fā)與眾不同,通過視覺的刺激,讓觀眾獲得有趣的體驗。其建筑外形抽象而不規(guī)則,表面則是由相互交織的剪紙圖案組成的鏤空花紋,陽光可以透過縫隙進入大廳。當黃昏降臨,變換色澤的室內(nèi)光線穿透“剪紙圖案”,使展館內(nèi)部呈現(xiàn)出不同色彩。波蘭館的展示空間設計具有多個面,一方面構成折疊的“剪紙板”,另一方面又構成有趣的幾何形狀的內(nèi)表。其空間靈活,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分割成不同部分,用于小型展覽、音樂演出以及售賣物品等。主展館的燈光則營造出一種明暗錯落的效果,內(nèi)部的墻體也可以作為熒屏,用以播放波蘭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影視片。同時,展館設計處處充滿著人性化。
上海世博會韓國館設計師巧妙利用不同膚色人群的共同認知,用韓國傳統(tǒng)民族圖案、色彩、文字來“建造”展館:遠觀展館,由幾個碩大的韓文字母連接而成;近看外墻,則為無數(shù)凹凸有致的韓文字母。可以說,韓國館是用韓文符號組成的抽象建筑物,是一個“空間化符號”,韓國文字的幾何學特征從建筑學角度上被巧妙地重新詮釋,成為該館的獨特構成要素,與世博會其他建筑不同,它由于使用韓文字母構筑,其底層的絕大部分為開放空間。韓國館底層地面鋪設了不同色彩的地鉆,據(jù)介紹,色彩斑斕的地面其實是韓國首都首爾地圖,為首爾實際面積的1/300。濃縮的首爾居然移植到了上海,其嶄新的符號化空間,為上海與首爾之間的直接交流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平臺。
波蘭館、韓國館等建筑外立面設計和內(nèi)部空間展示形式以其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原創(chuàng)風格、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讓觀眾獲得有趣的體驗和刺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